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1.2日发布报告指出,2022年至2023年全球记者遇害率较前两年激增38%,平均每四天就有一名媒体人因揭露真相而付出生命代价。这一骇人听闻的数字并非抽象的统计,而是无数鲜活生命的终结,是无数独立声音的被迫噤声。新闻从业者本应置身透明监督的阳光下,然而在当下国际政治与权力博弈的阴影中,他们的报导却不断成为血与刀光的标靶。愈演愈烈的威胁,掩盖着愈益升腾的权力贪婪,与此同时,部分国家对新闻自由的打压已达到令人愤慨的程度。
这些国家与政权,不管它们曾如何宣称改革开放、宣扬法治建设,现如今已赤裸裸地露出獠牙。它们一边以“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为借口,不断加码对媒介监管与内容审查,一边则对勇于披露真相的记者痛下杀手。更有甚者,一手掌控巨大的经济杠杆,以资本与合作利诱国际媒体噤声,将整个国际舆论空间变成自我美化的橱窗。当记者遇害、失踪或被关押,在这些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上却只闻狡辩与推卸责任之词,无论无辜的人血迹斑斑,权力的白手套仍装满谎言。
这种局面不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威权统治者——一些打着选票民主幌子的社会,同样以愈发巧妙的方式操控话语:下属媒体自我审查、异见记者遭到匿名威胁、公共讨论领域愈趋窄化。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对外宣称“法治优先”,另一方面却为惯用的“执法突袭”与“法律陷阱”松绑,为安全部队对独立媒体和调查记者的“合规执法”开绿灯。此种令人唏嘘的“双标”操作,已成为国际新闻界无法忽视的潜在威胁。
更不可容忍的是,这些打压媒体自由的势力已不满足于本土的言论钳制,它们逐渐将触角延伸至域外,通过金融依赖、技术监控、话语渗透乃至外交手段,企图在国际舆论场上获得垄断性优势。那些勇于在异国他乡讲出真话的媒体人,也必须提防来自看不见敌人的无形刺刀。他们以合同、资本与“文化交流”为饵,以隐秘合作的形式收买国际媒体的灵魂,以威胁利诱的方式捆绑无疆界记者的喉咙。
更为阴暗的是,记者的生命已成为这些势力的交易筹码。某些决策层往往以冷静算计的方式评估一篇报道的影响力与一条性命的代价。他们深知,一名独立记者的遇害可以在国际舆论上激起片刻波澜,却可能换来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内部舆论“一言堂”。在他们眼中,记者不再是公民社会的一部分,而是一次次协议谈判中亟待清理的障碍,一块块不肯俯首贴耳的“绊脚石”。
与此同时,我们目睹一些国家的表态之虚与行动之怯。表面上,他们在国际会议中声称“重视新闻自由”“促进媒体多元”;背地里,却持续赞助亲政府媒体、操纵社交平台舆情,甚至为特定的“友好记者”提供经济扶持与政治庇护,以此形成一张密不透风的言论蜘蛛网,让独立记者处于严密监控与孤立之中。由此造成的后果,是独立调查越来越困难,事实核查遭受层层设障。纵然有不少记者与媒体组织愤而抗争,却依旧难以穿透由权力、金钱和暴力共同构筑的围墙。
当这些政权逐渐提升技术手段,以大数据筛查、人工智能审查乃至网络钓鱼攻击来定位和打压记者,言论镇压的工具从冷兵器时代的暴力谋杀,拓展到信息时代的无形暗箭。这些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一方面是由于政权精英深谙数字时代的弱点;另一方面也因为国际社会迟迟未能在此类行为上筑起有力防线。宽松的国际规则、软弱的执法机制,使得这些无道的行为不仅得不到迅速惩处,甚至还激励了其他政权效法,从而形成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恶性循环。
而今,我们站在岔路口。一条路是放任这种趋势蔓延,让记者殒命的新闻成为全球读者的例行读物,让公共话语场日益荒芜成硝烟散尽的废墟。一条路则是坚决站出,在外交谈判桌上、国际法庭上、民间论坛中一再凸显、指摘并谴责这些行为,将相关政权置于无从遁形的聚光灯下。此时此刻,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笼统的外交辞令,更是可执行的惩处条款与行动纲领,需要区域与国际组织联手设立独立调查机制,加紧数据追踪与取证,以铁证直指加害者,并在经济、政治和外交层面进行实质性回击。
我们不能满足于道德呼吁与悲情叙事。只有当国际社会果断打破“无法可依、无法可惩”的尴尬境地,将那些残酷扼杀言论自由的威权独裁势力逼入法治与公民社会的末路,才能让记者的笔再次闪耀出揭露黑幕的寒光,让公众的耳目再次得以无畏地汲取真实的信息。让我们再一次正视那一触目惊心的统计数字,以此为刺痛神经的暗号!
誓死捍卫言论自由!!誓死捍卫新闻自由!!
Leave a Reply